谈到教育目标,以前家长大概会说,把孩子拉扯长大。现在,家长可能会说,希望孩子能做他自己。如何让孩子成为自己?
台湾知名心理咨询师、亲子关系导师李崇建老师曾在演讲上指出大家教养的迷茫。其中一项就是,你允许孩子做自己吗?你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情绪吗?当孩子哭闹、生气、沮丧,你怎么做?
孩子的心理发育有着几个重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关乎孩子的未来。从家到幼儿园,从幼儿园到小学,在孩子偶尔或频繁的哭闹背后,或许是他们心智成熟度发展的关键。
不论在哪一个阶段,没有人喜欢看到或听到孩子哭,但是家长更怕孩子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或偏差行为,但是这些可能都在更早以前,就有迹可循。
学者认为,哭也是一种控制情绪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容忍不被满足的重要能力,但如果孩子一哭一闹就妥协,不给他这个机会的话,这个孩子就永远培养不出这种能力。
可是许多家长常常犯了两种不好的做法:
第一种,开始哄小孩、顺小孩的意、给小孩糖吃,「好,不哭不哭,我们玩车车好不好?妈咪给你买新车车。」
第二种则是立刻制止他宣泄情绪,「哭什么哭?不要哭!」、「再哭我就走了,留你一个人。」
不然该怎么办?要让孩子释放情绪,也要能控制场面。当下,父母应该很有力量地把孩子抱走,孩子要哭就哭、不吃饭就不吃饭,多坚持几次,孩子就会明白你是「认真的」。父母没有要斥责孩子哭,但是不管哭与不哭,父母立下的原则都不会顺着孩子改变。之后小孩学乖了,知道要守规矩,就不会变成一个随心所欲的小霸王。
同理,也可以运用在其他情绪上,例如孩子总是在大人身边叽叽喳喳一直吵闹,那可能是因为他喜欢跟大人互动,如果大人总是不听孩子说话,直接叫他不要吵,那就扼杀了他认识自己情绪的机会。
孩子在认识自己的过程当中,是因为大人尊重他,大人不说道理不说教,不去命令孩子,孩子就会在这个过程当中,从语言里面,渐渐地去联结他自己的内在。甚至,如果一个大人能够「很和谐」地跟一个孩子阅读说故事、你来我往的互动,那么在孩子1岁多的时候就能够发现,他的情绪比同龄更稳定,他的记忆力比别人更好。
【如何让孩子成为自己?让孩子哭也是一种培养!】相关文章:
★ 孩子要升一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