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纪录片《镜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找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一个孩子端庄大方有礼貌的背后,是一对父母的周而复始的督促指导。
查字典网小编在日常带娃的过程中观察到得体的父母,孩子都很彬彬有礼;擅长沟通的父母,孩子也很容易建立社交,同样,那种满脸愁容的父母,孩子也看着神经紧绷。今天查字典网就想和大家说说父母的人生态度和面孔,对孩子的影响,因为快乐和悲伤是可以克制,但难以掩饰的,孩子自然会被面孔感染。
宝宝刚出生首先见到的就是妈妈,这样一张温柔又慈爱的脸伴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妈妈们可能也发现了,当自己凝视宝宝的时候,发现小家伙也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看,不哭也不闹。妈妈有点猜不透了,是宝宝对自己爱的回应?还是宝宝有什么别的诉求?
其实宝宝爱盯着妈妈看是有缘由的,心理学家范兹的视觉偏好实验结果指明:与其他外界物体形象相比,婴儿对于面孔辨别更加敏感,所以他们尤其喜爱注视他人的面孔。婴儿的这种行为被称为面孔偏好。
研究表明,相对于男性的脸,婴儿偏爱更喜爱注视女性的脸。尤其是妈妈的脸,所以总能发现孩子总盯着妈妈的脸看,似乎有很多话要表达。
宝宝喜欢盯着妈妈看的原因
客观原因
宝宝的视力是一个逐渐清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和宝宝亲密接触的往往是妈妈。宝宝最初看到的、最常看到的就是妈妈的形象,久而久之,目不转睛地注视妈妈就成了一种习惯。
虽然宝宝小,大脑和记忆力刚刚处于启蒙的阶段,但是和自己频繁近距离接触的妈妈已经在宝宝的大脑中形成了与之亲近的条件反射。
主观原因
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与妈妈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体,所以妈妈是宝宝最为熟悉的人。当宝宝出生后,与他接触最紧密的也是妈妈。
对于宝宝来说,紧紧地盯着妈妈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孩子无时无刻不依恋着妈妈的陪伴,所以表现为对妈妈长久的注视。
积极的面孔面对孩子
先来看一个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沃克的视崖实验:
把宝宝放在一个桌子中间,制造出一个类似悬崖式的危险情景,分别对不同成长周期的宝宝进行测试。
结果如下:
才学会爬行不久的宝宝,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向妈妈爬去。
熟练掌握爬行并已经有了空间概念的宝宝试图向妈妈爬去时,判断前方可能存在危险,宝宝们因为无法爬向妈妈而感到不安,开始哭闹。
而当妈妈在对面对宝宝进行谷物,以积极的面孔和亲切的微笑召唤他们,许多孩子就勇敢的向前爬去,投入妈妈的怀抱之中。
实验结果表明:母亲积极的面孔,带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能让孩子更加坚定,不畏困难。由此可见,善用孩子的面孔偏好可以很有效地助力孩子成长。
如何善用面孔偏好呢?
多以积极的面孔回应孩子
不要认为孩子小,觉得没有和孩子互动的必要,虽然孩子还不会用语言表达,理解能力较弱,但是孩子是能清晰的感知父母所给与的回应。
多以积极向上的方式,比如微笑、亲吻、拥抱孩子,他们会感到更加愉悦,并更有安全感,哭闹行为也比较少。
当宝宝3个月大时,正处于对事物辨别模糊却分外执着关注面部的阶段。这个时期家长要多给与孩子陪伴,让孩子多看到父母的脸,同时温和的和孩子交流互动。适当的对孩子辨别人脸的能力进行锻炼,加速孩子视力的发育。
当孩子会认人时,可能会产生陌生人焦虑,家长就更应该以积极的面孔回应,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意识到陌生人不具备危险性,这样子孩子逐渐地就不再认生,这对提升他日后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有帮助。
当孩子犯错,多鼓励少批评
四个月大的宝宝已经能够意识到他人的目光,感知自己被注视,并且这一成长阶段的孩子已经具备识别人面部表情的能力,可以感知到他人感官发出的交流信号,尤其是大笑或愤怒这种明显的神态。
孩子对事物认知少,对于是非对错更是懵懵懂懂,他们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孩子总说喜欢撕扯东西、乱扔手边的东西、经常把刚喝进去的奶粉又吐出来等等。
面对宝宝这样的情况,家长要对孩子多一些包容,少些批评,多用拍拍宝宝肩膀和微笑抱抱宝宝这种鼓励的方式。
而不是用怒目圆睁、严肃不已的表情来面对孩子,家长过于生气的表情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和不安,很容易没有安全感。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多会出现对妈妈的注视,家长要及时接收到,这是孩子面孔偏好特征发出的信号。家长要多给孩子积极的回应,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爱包围的,这样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促进孩子更好的成长。
【家长善用其“面孔偏好” 给予积极的回应】相关文章:
★ “拼养”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