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心理学家海查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他选取了2到5岁,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和听话倾向的100名儿童,从幼年追踪观察到青年期。发现一个惊人结果:有反抗倾向的那组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作出决定的能力。而听话倾向的那一组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很显然,对孩子来说,听话不见得是优点,不听话也许更有利于成长。
孩子不听话,也许是好事
曾经,我也和闺蜜一样,困惑于怎么我越耐心给孩子讲道理,孩子越不听话的迷局里。比如,我讲多喝水好处多的道理,举了植物必须多喝水,才能茂盛成长的例子,他反驳:仙人掌就不用喝水。我给他讲尊老爱幼的道理,教育他做事要先考虑老人,他反驳:那我是幼,你们都要先爱护我。总之,当我讲道理讲得口干舌燥,连自己都被感动时,臭小子却听得百无聊赖,随口一句反驳都能把我噎死。我也一度对孩子越发不听话的行为表示郁闷。
直到我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越喜欢讲道理的家庭,孩子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就越发达,就越会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倾向于和家长讨论(狡辩),会尝试通过交谈来改变家长的想法。换个角度看,孩子越不听话,意味着他越有自己的思维,是件有益成长的好事。
当然,作为父母,我们之所以讲道理,是希望能用自己的人生经验,给孩子最好的引导。可惜的是,很多时候,我们讲的是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过孩子的道理。所以,与其纠结孩子听不听话,站在孩子的立场,把我们想引导的道理以孩子喜欢的方式讲出来,让孩子潜移默化地记在心里,才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
讲道理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父母看来,讲道理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但事实是,在孩子的世界,比起解决问题,他们更期待的是父母的接纳。不管孩子做错什么,父母要做到,永远先接纳情绪,再解决问题!
孩子的情绪被接纳以后,心里就会变得平和,也更能对接纳他情绪的父母产生信任,愿意沟通配合,聆听父母的道理。如心理学家所说,孩子对成年人的需求无非是被激励、被承认、被肯定和积极回应。不要小看情绪接纳,那是与孩子心连心最快的方式。只有走进孩子心里,父母的道理,才有可能潜移默化被孩子听到耳朵里。
有趣地讲道理,更能深入孩子心
讲道理,也可以很有趣。《故事思维》一书里说,讲故事永远胜于讲道理。讲好一个故事,可以赋予冰冷的数据和残酷的事实以温情,可以触及最强硬的人内心深处的柔软所在。
童话专家约翰奥利弗说:年幼的孩子与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会有强烈的共鸣,他们能够对主人公的平凡之处作出反应,因为他们正是这样看待自己的,童话中的人物演绎的正是孩子们的生活。 这也是孩子喜欢童话的原因。
如果孩子平时爱发脾气,为孩子读一读情绪管理类的故事绘本,比如《菲菲生气了》;如果孩子总爱得第一,不能接受输,可以给孩子讲《不是第一名也没关系》;如果找不到对应孩子问题的绘本,也没关系,父母可以自创一个专门解决孩子问题的身边故事。通过故事讲有趣的道理,是给孩子树立标准,并让孩子最愿意接受的好方式之一。
最高级的讲道理方式,是父母的以身作则
很多时候,家长总说越讲道理,孩子越不听话,其实问题并不在于孩子,而是家长一直只注意自己如何说得有道理,没去想自己做得是否有道理。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并不是教会孩子所有道理,更不应该在孩子的行为与父母的期待不符时,就长篇大论。这世间最深的伤害,常冠以爱的名义;家庭最自以为是的教育,常披上讲道理的外衣。讲道理的最终目的,永远是通过对话引发思考,通过思考带来交流。追溯到根本,教育的最终收获,应该是与孩子拥有平等而温暖的亲子关系。即便孩子到了青春叛逆期,也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聊聊彼此心里的小秘密。
【为什么家长越讲道理,孩子就越不听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