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6-03-17 收藏 投稿
扁肉、烧麦、花椒饼、米冻、鱼丸、烧豆干……10来人围坐在大圆桌边,面前是琳琅满目的一桌小吃宴,一众食客赞不绝口。很像其乐融融的朋友聚餐吧?这可与我们到沙县采访的主题————小吃产业有关。店主人名叫邓世奇,这家原家小吃美食城是他新成立的原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产业之一。问到收入,邓世奇笑笑没回答,只是透露他在上海等地还有3家自营店和几家加盟连锁店。
来沙县之前,就听说沙县小吃很出名,可还是没想到种类这么多;更没想到,小餐饮也能开连锁、树品牌,甚至成为经济支柱、形成产业链。
沙县人多地少,资源有限,但传统小吃一直很有名气。改革开放后,一些村民开始琢磨着出外经营小吃以改善生活,最早的一批就是从经济落后的村镇走出去的。“做我们沙县的小吃需要一种特制的双隔锅,那时候大街上做这种锅的突然多起来了,一打听,才知道不少人出去做小吃赚了钱,带动了亲友都去经营小吃。”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常务副会长乐相森回忆说,当时县里觉得这是一个帮助农民增收的好门路,决定大力扶持。1997年县里组建了小吃同业公会,办了第一届小吃文化节,第二年又成立了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下设小吃办,专门负责协调跟小吃有关的各种问题。乐相森笑着说,“我当时是民政局局长,1997年小吃同业公会成立就是我负责办理的,没想到第二年我成了小吃办主任。”
有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沙县小吃业飞速发展。单是乐相森负责的小吃培训中心就送走了13000多名学员。靠小吃致富的村民越来越多,经济效益也慢慢显现。
“沙县小吃业主都是出外经营,县里虽然没有税收等直接收益,但间接收益非常大。”现任小吃办主任张云寿介绍说,小吃业主们把在各地赚的钱带回家乡消费和投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外出经营的小吃业主回乡投资兴办的企业目前有150家,其中从事与小吃业相关的原配料生产的就有40家。大量农民出外经营小吃,也有利于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使农业规模化经营加速推进;小吃业主们返乡后大都进城购房定居,也为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助力。如今,全县从事小吃的业主已达1?7万户、5万多人,占沙县总人口的21%和农村劳动力的58%。小吃产业年营业额超过30亿元,年创纯收入5亿元以上,占农民年收入的46%。沙县也因此被称为“小吃支撑起的县城”。
小吃业还大大提高了沙县的知名度。“很多外地人还不知道沙县在哪里,已经知道沙县小吃了。”对小吃业有研究的沙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福松对记者说,“我们有很多品牌,中国小吃之乡、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等,有39个小吃品种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63个品种被认定为福建名小吃,品牌影响力还在不断扩大。”黄福松告诉记者,为了维护小吃业主权益和提高品牌知名度,沙县早在1998年就注册了沙县小吃服务商标和沙县小吃同业公会集体商标。如今“沙县小吃”的品牌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了行业范畴。
2007年12月8日,是沙县第十一届小吃文化节举办的日子。县委书记池秋娜在致词中展示了沙县小吃更为宽广的发展舞台:根据沙县“绿色工贸城”的定位,充分运用“小吃文化节”的品牌影响力,“把举办沙县小吃文化节作为年度工作的重要抓手,作为展现沙县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的平台”。
乐相森用“品牌的溢化”一词来概括“沙县小吃”带来的连锁效应。“就像水太满了从杯子里溢出来一样,沙县小吃这个品牌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衍生子品牌的能力。原家小吃、沙县小吃文化节都是它的子品牌。”乐相森说,“这样的品牌越多,‘沙县小吃’这一母品牌的含金量就越高,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就越大。”在2007年小吃文化节期间,先后有166个项目开工、竣工和签约,总投资320亿元,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乐相森的分析。
随着量的扩张达到一定规模,提升沙县小吃品牌的工作也提上了日程。“‘沙县小吃’是一个公众的品牌,管理上有很大难度。”作为沙县小吃业领军人物之一,邓世奇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示范店,引导更多人走规范经营的道路,用市场的存优汰劣来打击那些冒牌经营者。”邓世奇的想法和县委、县政府不谋而合。为此,沙县进一步加强了对小吃经营业主的培训,开办了家政服务、营养师、连锁经营知识与实际操作等培训班;同时,还在沙县小吃较多的城市,逐步组建管理组织。推出标准店和示范店的工作也已经展开,2007年起,沙县已在11个省市推出500家标准店和30家示范店。
从小餐饮到支柱产业,从大排档到连锁店,正因为执著于“让农民富起来”,沙县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品牌设计——传统小吃成大产业 品牌经营助农增收】相关文章:
★ 好看的英文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