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6-02-29 收藏 投稿
中国姓名文化变化的趋势?
在中国人名文化中,一方面是姓氏比例的悬殊,大姓人口膨胀,另一方面,人们起名有一种越来越简单化的心理。
中国人起名,除了姓氏以外,一般都是起一字名或二字名,而在今天,一字名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北方地区)尤其显著普遍。这样更加剧了人名重复 的现象。过去, 人们常听见“秀英”、“建国”、“文革”一类人名的重复,现在单名重复有时会令人目瞪口呆。某公安局向一个人贩子审问他拐卖的妇女中一个叫“李丽”的姑娘的下落,他回答在 他 拐卖的50余个女性中,就有8个叫“李丽”,不知是指哪一位。某学校招收新生,5个班,招 收250余名新生,叫“石磊”的有5个,“王菲”也是5个,“谢怡”有6个,“李萌”多达12 个。人名重复的现象,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可喜的是,似乎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这些不良现象。家族观念开始淡化,中国人的姓名文 化开始了一些变化的趋势。
姓氏作为家族的传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姓子嗣,有着繁衍子孙,传宗接代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观念在慢慢打破。尤其人名的严重重复的现象,也促使人们在给 孩子起名的时候,注意与众不同,于是在人名文化中,当代人起名在姓氏和人名的观念上也有了许多变化。?
第一,以姓为名的现象的出现。有的人采用“合姓为名”,即用父母姓合在一起为名,一对双胞胎儿子,因父姓华,母姓夏,两个孩子即分别名为“华夏”和“夏华”。此类名字还有 “ 刘唐”、“吴苏”、“周李”等等。这种取名毕竟有限,如果成为一种趋向,也很容易造成重复,因而不适宜推广。另有的人“拆姓为名”,即把父亲和母亲的姓氏拆开来作为自己的 名字,例如我们知道的著名剧作家“老舍”,原姓为“舒”,老舍的“舍”字是取“舒”姓一边为名,而有时他用“舍予”作为自己的名字,那便是将“舒”姓拆为两个字为名的。 此 类例子并不少。有父姓“王”,孩子取名为“王工一”、“王一工”者,或就称“工一”、 “一工”;有姓“胡”者,取名“古月”。这类取名由于姓氏的限制和同姓人口太多,起名 容易出现雷同,实在很难成为一种能广泛采用的取名方式。?
第二,改单姓为复姓的方式出现。最常见的是将父母姓合并为孩子姓氏而起名的。如父姓“ 胡”,母姓“任”,有孩子起名为“胡任文”;有父姓“袁”,母姓“苏”,给孩子起名为 “袁苏英”;有父姓“刘”,母姓“周”,孩子便起名叫“刘周曼子”。这样的起名,保留了父母的姓氏,同时合并为一个不同的姓氏,取单名或者二字名,重复的问题就可能少些, 作为一种重视姓氏文化的民族,既能保留原有姓氏,甚而能使父母姓都在孩子的名字中,这
似乎是目前许多父母为孩子起名的一种流行方式。?
第三,造姓为名的倾向出现。上海《报刊文摘》曾载一篇消息,江苏苏州出了个姓“点”的小孩子。这个孩子的父亲是他父母的独生子,母亲也是他父母家的独生女。孩子出生时爷爷 家和姥爷家都希望孩子能跟自己一方姓。在各方争执不下后,达成一致意见,让新生的孩子姓“点”,因为“点”字有四点,分别代表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四个姓;“点”字上面 的“占”字即表明全家四姓谁都“占有”。这样孩子虽然没有随家里任何人的姓氏,也有了自己新造的姓,让家里人感到谁都拥有,这种解决矛盾的方式,对传统起名方式无疑是一个 很大突破。在另一篇报道中,父亲舒克写他给女儿造了一个新的姓,他有感于当今社会同姓名的人太多,于是他把自己的名字“舒克”用做了孩子的复姓。?
第四,无姓起名的方式流行。在这里,拆姓为名,实际上也是类似不要姓氏而起名的。很多人追求有一个别致的名字,不用姓氏,单纯用一个富有文化意义的词来作为自己的名字,这 种起名方式似乎越来越普遍。比如,在一些知识群体中,艺术家、文学家用一些如“红线女 ” 、“六小龄童”的艺名和“柳青”、“巴金”、“冰心”等等的笔名,这样的艺名、笔名用 多了,叫多了,成为自己的正式名字,而原来的名字就被淡忘,甚至弃而不用了。现在很多家中的 孩子起名都开始不用姓氏,而用类似于典故,或者偏于个人喜好的词组起名,如“田野”、 “田间”、“云中鹤”、“范中流”等,此类名字在生活中似乎已司空见惯。在这里“田” 、 “云”、“范”等名字中的第一个字人们可认为是姓,但也许并不是叫这名字的人原有的姓 ,因而也本不是他的姓。所以有人也把这种起名方式叫做“姓”、“名”合一的方式。?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一个人的姓氏是家族所传,父母所授,是一个人起名时不能有所更改的。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这类观念在发生很大变化。家族的观念、传宗接代的观念,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中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人们在起名过程中,姓什么、叫什么名字,都 已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可以选择的自主的权力。《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规定:“公民享有姓 名
【宝宝起名——姓名文化变化的趋势】相关文章:
★ 给宝宝起名字大全
下一篇:婴儿取名——判断名字的4大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