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5-12-24 收藏 投稿
谥号,通常情况下是指有一定晶阶地位、社会影响或特殊事迹的人死后,由国家给予的特殊称号。曹操《置屯田令》中有"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语,这"孝武"两字,便是汉朝皇帝刘彻的谥号。又如晚清士绅论及"同光中兴"时,辄称"曾文正"、"左文襄"、"李文忠",即分别用谥号尊称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谥"字的解释,本身就具有"称"或"号"之义,因此给"谥"的过程及相关规定便称"谥法"。又因人死得谥后,多称谥号而不再称名字,所以谥法又叫作易名礼或更名典。
谥号是中国传统姓名文化的一个部分,谥法则是中国丧葬礼仪中用以划分生死界限的一个重要环节,《礼记·士冠礼》中称"葬而谥"。谥法的产生,通常有黄帝作谥和周公作谥两说,后者更有影响。战国时有人假托周公撰成《逸周书·谥法解》,说是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后,将安葬战死在沙场的众生,乃制谥法,用谥号来概括死者生前的事迹。惟人之行为,有善恶之分,所以谥号也有褒贬之别。做坏事的得恶谥,有功德的得美谥,所?quot;行出于己,名生于人",死后的谥号率由生前的表现决定。处在善恶之间的,还有泛泛平平的人,即于恶谥美谥以外,得到一种表示一般哀悼的平谥。如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王莽,削平割据,重新统一全国并恢复刘汉制度,得美谥曰"光武"。据谥法称"能绍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褒扬之意显然。而隋朝皇帝杨广,骄奢淫侈,昏暴无道,故得恶谥曰"炀",谥法云"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贬抑之意甚明。小皇帝刘炳,二岁登基,三岁送命,能干的坏事充其量是把尿屙在御座上,功业更无从谈起,故得平谥?quot;冲",取谥法"幼少在位曰冲"之意。
国家给谥的对象,包括帝王、嫔妃、百官以及其他建有功业、树有德行(如节妇烈女、孝子贤孙等)或卓有学问的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所以他的谥号一般是在继承者的参与下,由礼官议定,然后在圜丘祭天仪式上宣布,这就算是由老天给他死去的"天子"加谥。尽管号有褒贬区分,但历代皇帝多得美谥,只有被篡位或亡国废杀之君,才有可能得恶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以为"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遂下令废除这更名之典,定下以后皇帝名称按世代计数,自己是始皇帝,往后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后嫔妃、贵妇命妇的谥号,一般都是从夫谥或夫谥再加一字为本谥。前者如刘邦谥"高"、史称"高祖",故吕后亦谥"高",史称"高后";后者如刘秀的妻子阴丽华,丈夫谥"光武",她谥"光烈","光"随夫谥,"烈"为本谥,史称"光烈皇后"。此外,皇族内诸王、公主的谥号,一般又在前面冠以所封郡国名称。如唐高祖女儿有"平阳昭公主"者,"昭"是死后谥号,平阳则是生前封邑。
文武百官是国家给谥的主体,但是什么品阶以上才有得谥资格及拟谥程序等,历朝各代不尽相同。即使有规定,亦可因皇帝特旨而髓时打破,七晶知县效职勤劳可以给谥,九晶巡检没身沙场,也可以给谥。臣下的谥号,例由礼官拟出经朝廷授予,还允许其他官员驳议和死者家属上诉。
谥号的字格,通常是一字和二字,唐宋时曾有过单谥为扬而复谥为贬的看法。唐代以后,为显示皇权特殊,谥号字格有拉长趋势,如李世民谥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此例既开,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唐宣宗的谥号是18字,宋神宗谥号20字,明太祖21字,清高宗23字。不过谥号再长,关键还在于最后一字,如清高宗谥号是"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我们在《末代皇帝》电影中,可闻太监背诵"纯皇帝"遗训,便是用简明谥号代称已故的高宗。
追加谥号又叫追尊,做皇帝的经常给祖宗以及功臣的祖宗追加谥号,有时候给皇帝炼药的方士、哺乳的奶妈等,也受此"殊荣"。不少人连自己爷爷、曾祖父的名讳也不知道,可有了皇上赐给的谥号后,也像模像样地供起牌位来。于是砍柴的樵夫、种田的庄户,都有了"安穆"、"庄简"等死后之名。
和追谥相对应的有夺谥和改谥。夺谥体现了对死者的追加惩罚,如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谥"文忠",但未久即遭抄家,谥号亦被朝廷"回收",从此非但朝中不闻"张文忠",连"'张先生'、'张太岳'称谓,绝以为讳"。改谥则有不同情况,如岳飞冤死无谥,到宋孝宗当国时才彻底平反,追?quot;武穆",这就是"岳武穆"之名的由来。后来再改谥"忠武"。据说文武臣得通谥者以"忠武"最美,如诸葛亮、尉迟敬德、郭子仪、韩世忠等皆得此号,这是越改越美。反之如秦桧,卒后谥"忠献",到宋宁宗时,改谥"丑谬",这又是"秦丑谬"之名的由来。
民国成立后,谥法随之从国家礼典中废除,但躲在紫禁城里的逊清小朝廷依然时有谥号"赐"赠遗老遗少。如罗振玉死于1940年,溥仪给谥号"恭敏"。另一方面,民间中私谥余绪许久未绝。
【婴儿取名——谥号是中国传统姓名文化】相关文章:
★ 汽车取名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