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5-12-23 收藏 投稿
仓颉庙位于白水县城东北30公里处的史官乡武庄村北,每年农历谷雨期间举行庙会活动。仓颉造字的事迹在《史记》、《读书》、《荀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等书中有记载。(部分图片由顾家林提供)
仓颉庙照壁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白水县阳武村人,享年110岁,曾任轩辕黄帝左史官,我国原始文字创造者,我国官史制度及姓氏草创人之一。传说侯冈颉作史官时,人们都用结绳办法录史记事,有次从绳结记录的史书中给黄帝提供的史实出了差错,致使黄帝在和炎帝的边境谈判中失利。事后仓颉辞官云游天下,遍访录史记事好办法。独居深思“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整理出各种素材,创造出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首创了“鸟迹书”。黄帝感他功绩过人,赐他“仓”姓,意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倉)。传说他的这一功劳感动得玉皇大帝赐给人间一场谷子雨。
仓颉造字的传说始于黄帝时代,仓颉去世后,当地百姓在其墓葬冢处修建了庙宇,并将这里的村庄取名为“史官村”。史载东汉延熹年间(公元158 -167年)始建仓颉庙。2001年6月国务院批准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06年谷雨当天王光英副委员长曾亲临祭祀。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白水县阳武村人,传为轩辕黄帝左史官。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一时间,“神鬼泣,天谷雨”。被人们尊为“文字始祖”——中国文字的创造者。
仓颉去世后,当地百姓在其墓葬处修有庙宇,并将这里的村庄取名为“史官村”。仓颉庙历史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庙史已有1800余年。仓颉庙高垣厚墙,格局完整,主体有山门、东西戏楼、前殿、报厅、中殿、寝殿、钟鼓楼、东西厢房等。共计70间。紧贴后殿为仓颉墓冢和墓园。庙内现存建筑年代多为元、明、清三朝代,其装饰华丽,地方色彩浓厚。元代修建的寝殿,以蒿木为前殿大檩,长16米,粗55厘米,径匀体直,世所罕见。
汉文字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及远大的发展前景,特别是仓颉文化旨在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决定了仓颉庙将会成为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热点。
仓颉庙是国内唯一仅存的纪念文字发明创造的庙宇,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白水县城东北35公里处的史官乡,地处黄龙山脉的南麓,地形南低北高,属较为平缓的塬坡地。庙东一里多为武庄村,相传仓颉生前曾在此村生活居住过;庙南一里余为史官村,是后人为纪念仓颉,以其官职为村名;庙西北方向约五里为地彭衙村,是古白水县衙所在地;庙西南方向约二十公里有扬武村,是仓颉的出生地。
仓颉庙历史悠久,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延熹年间已有“建庙之举”并形成一定规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庙史已有一千八百余年,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据民间传说,则可上溯至黄帝时代。
仓颉庙区占地十七亩,基本形状为长方形。庙墙内南北长140余米,东西宽约48米,北边较南边略宽之,占地约10亩。
仓颉庙内建筑,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照壁、山门、东西戏楼、前殿、钟鼓楼、报厅、正殿、后殿及东西厢房,共计70间。紧贴后殿为仓颉墓冢和墓园。庙内现存建筑年代多为元、明、清三朝代,其装饰华丽,地方色彩浓厚。
仓颉庙内历代碑石众多,虽经战乱多有散失,现保存的仍有十八通,阵列于前殿之内。其中仓圣鸟迹书碑,至今字、碑均保存完好。石碑年代从东汉起,历魏、五胡十六国、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早期的有东汉延熹五年《仓颉庙碑》、是金石学上的珍品,五胡十六国时的《广武将军碑》、唐《仓公碑》、宋代《大宋仓公碑》等。近代有于右于仁先生、陶峙岳将军、朱庆澜将军题写的匾额、对联等留存于庙内殿堂之上。
解放战争时期,西北人民野战军司令部在此整训干部。彭德怀、贺龙曾亲瞻庙容并严令保护,题写“保护文物古迹,任何人不得随意破坏”的命令。
庙院内古柏参天、郁郁葱葱,生长茂盛,东汉延熹五年之“仓颉庙碑”即载当时“庙内古柏郁郁葱葱”。共计有古柏46株,古槐10余株,枝叶覆盖交通,虬枝盘旋,各具姿态,因各得其名,曰:“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奎星点元”、“青龙戏柏”、
“兽龙戏牡丹”、“狮子”、“宝莲灯”、“龙爪柏”、“柏抱槐”等。“奎星点元”为汉前古柏,高达17米,树围7.25米。冢上一柏,枝杆四出轮流荣枯,称
【宝宝起名——福客民俗】相关文章:
★ 如何给宝宝起小名
下一篇:宝宝起名——名字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