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5-12-18 收藏 投稿
日前利用“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对哈尔滨市户籍人口进行了姓名统计研究工作。这项统计数据表明:本市户籍人口中叫“刘洋”的最多,共有4936人。排在前10位的姓名依次是:刘洋、张伟、王淑珍、王伟、刘伟、王桂兰、王晶、李伟、王淑华、王淑兰,各姓名出现的次数如下表所示:
姓 名人 数
刘洋4,936
张伟3,947
王淑珍3,757
王伟3,746
刘伟3,446
王桂兰3,416
王晶3,403
李伟3,365
王淑华3,361
王淑兰3,158
哈尔滨人偏爱“刘洋”这个名字,起这个名字的人比起排在第二位的“张伟”这个名字的人还要多出将近一千人,可见哈尔滨人对刘洋这个名字的偏爱非常明显。刘洋这个名字不仅同“留洋”谐音,反映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而且读起来清脆悦耳,容易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是,仅本市户籍人口就有这么多人叫刘洋,难免也会因为这种重名重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方面的感触。除了刘洋这个名字,张伟、王淑珍、王伟、刘伟、王桂兰、王晶、李伟、王淑华、王淑兰等名字的使用率也相当高,叫这些名字的人都在三千人以上。
仔细观察,发现排在前10位的姓名反映了哈尔滨的某些文化特征。
这座紧挨着松花江畔的美丽城市,最初的地名为阿勒锦,满语意为“晒网场”(另一说为女真语“荣誉”)。唐、宋时期,这里已非蛮荒愚昧之地,而是与中原地区有着并存的历史文化——渤海文化与盛唐文化并举东西,金源文化与宋辽文化呼应融合。哈尔滨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但在清朝立国以后哈尔滨还不过是个鲜为人知的小渔村,到了清末的1904年,随着中东铁路的筑修,哈尔滨才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城市。有关现在哈尔滨人姓名的历史人文应该还要看哈尔滨近百年来的历史:20世纪初,哈尔滨就已成为国际性商埠,开放与民族资本崛起的"合力"作用下,确立起哈尔滨在当时的北满经济中心和国际都市地位。革命时期,哈尔滨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较早、工人和学生运动比较活跃的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又成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是一个社会主义新兴工业城市。
哈尔滨人最喜欢用在名字里的是“伟”和“淑”。伟为形声字,从人,韦声,本义是高大、壮美的意思,《华严经音义》称:“伟,大也。”另《说文》称:“伟,奇也。”《史记·荆燕世家》有言“不为伟乎”,索隐:“盛也。”《庄子·大宗师》中的“伟哉夫造物者”,向注:“美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说诸葛先生:“身长八尺,容貌甚伟。”“伟”还跟其他词汇连用,如“伟丈夫”意为有抱负有作为的男子汉或身体魁梧的男子。东北汉子的伟岸和豪爽是有目共睹的,不怪乎哈尔滨人喜用“伟”字为孩子取名。而“淑”也为形声字,从水,叔声,《说文》称:“淑,清湛也”,《诗·大雅·桑柔》中有“其何能淑”,按:清也。《尔雅》有言:“淑,善也”。
【婴儿取名——哈尔滨姓名研究——姓氏区域研究报告之一】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