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5-12-09 收藏 投稿
人名的社交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分人的个体,二是进行社会传播。人有了名字,就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人名一旦进入社交领域,必然要进行传播,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隐姓埋名”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不可能真正做到。诸葛亮隐居南阳,躬耕陇亩,但“卧龙”的大名仍不胫而走,引得刘、关、张三顾茅庐。在现代社会,由于传播媒体的改善和传播效率的提高,一个名字可能在一夜之间传遍全球。
名字的传播效应是建立在“实”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在命名活动中所制定的名字,或者是在社会上所传播的名字,都不是毫无意义的空洞符号,而是具有一定内涵的专名,它代表的是活生生的人。现代社会流行明人崇拜,是因为这些明人就是出了名的人;他们的签名之所以珍贵,是因为这是名人的手泽。人名的传播效应首先取决于人名的主人,社会上有许多名人、名家、名士、名手、名演员、名导演、名歌星、名记者、名运动员、名医、名师等,他们都是因为在某一方面有所作为,才名声鹊起,声名远播,才被称为名流。可见,名不能虚传,必须以“实”为基础。一位英国女士慕名求见钱钟书,钱先生幽默地说:“难道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就非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吗?”而人们确实是在吃“蛋”之后才想认识这只下蛋“母鸡”的。名和实就如同蛋与鸡,传播的是名,代表的是人。在人们心目中,人与名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相传清人秦涧泉乃秦桧后人,一日与友人同游杭州岳王庙,看到秦桧跑像,不禁百感交集,挥笔写道:“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秦桧卖国求荣,残害忠良,是千古罪人,他的丑行竟然殃及姓名,宋以后无人以“桧”为名,就是因为“秦桧”已成为奸臣小人的代称。
那么,人名是怎样在社会上传播的呢?又有哪几种传播方式呢?下面我们就简要地介绍一下。
人名的传播既是交际活动,也是认识活动,它要求传播者对人名的主人有必要的认识和信念。名字在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传递,并不断向外围扩散,每一传播环节都伴随着对命名对象的认识和再认识。人名的最佳传播模式是一个封闭圆:
这是最理解想的传播链。命名对象经过命名阶段取得了流通的标志,这一标志经过传播和辨识,又不断丰富和强化人们对命名对象的认识,在实—名—实的反复过程中,知名度逐渐提高。这是一种成功的传播模式,我们称为回归传播。譬如雷锋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先进事迹使他成为名人,雷锋的名字在传播过程中,人们不断加深对他本人“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精神的认识和再认识,从而使他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此外,还有两种非回归性传播模式:一是传播中断,二是传播偏离。前者是人名本身发生了变化,导致传播障碍,例如改名。改名虽然是对名字的有机调整,但却直接干扰了对名字的辨识,有时需要花费很大气力才能接上断裂的链条。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人故意使传播中断。例如:鲁迅先生的笔名最多,据统计,一共有140多个,这是鲁迅先生在白色恐怖的情况下,有意采用的一种斗争手法。
传播偏离是命名对象发生了变化,导致辨识失误。人们是站在传播链条的另一端,示必知道名字的主人所发生的变化,从而发生传播误差,犹如名牌商品质量下降而仍然畅销一样。也有相反的情况,名字的主人并未发生变化,而是某一种传播者有意歪曲,从而导致传播误差,例如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推翻帝制,为清朝统治者所忌恨,恶意中伤,并将他的名字写成“孙汶”,使很多人都误认为他是绿眼睛红头发的海盗。
人名的载体是语言文字,人名的传播也主要靠呼叫和书写。在现代社会,名片的使用非常广泛,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交际媒介物。名片起源于我国,西汉时的“谒”就是名片的前身,谒是写有姓名、官职、籍贯的竹木片,用来通名拜访。东汉时称为“刺”,后来又有名、门状、牒件、手本、名帖等别称,材料也由竹木片变成了纸。名片是人的“代言人”,将名片撒向社会,犹如孙悟空吹出的一撮毫毛,可以变出无数化身。名片可以代替自我介绍时的口说笔写,省时省力而且效率高。另外,有关个人的一些情况,例如种种头衔,自己说出来有失谦恭,而借助名片传达则堂而皇之。于是,名片上若不列上主人的职务、官衔,似乎就不大体面,这一心理发展到极致,就使得名片上的虚夸风越来越盛,给一些犯罪分子行骗开了方便之门。所以,名片应保持客观介绍的功能,杜绝虚夸的风气。不知大家注意没有,不管古今中外名片的形式如何变化,赫然居中的都是名片主人的名字。显然,名字始终是社会交际中要传递给对方的主要消息。名字的传播效应除了取决于命名对象自身的事迹以外,还要取决于命名技巧。一个成功的名字,常常使人历久难忘,同样可以吸引社会的注意。人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几十年前在一起生活的同学或熟人,除了过从甚密者外,多数人的名字已经淡忘了。而有一些人,自己虽然与他们交往不多,但他们的名字却长期留在记忆深处,并能通过名字
【婴儿取名——优秀的人名字就是品牌】相关文章:
上一篇:婴儿取名——许宝宝一个好名
下一篇:婴儿取名——浪漫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