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5-12-08 收藏 投稿
台湾同胞的先祖绝大多数是各个时代的大陆迁台人员,大陆绝大多数的姓氏在台湾可以找到。1954年,据台湾有关部门调查的结果表明,台湾共有768姓,其中单姓764,复姓4。
在台湾同胞的姓氏中,人口最多的要数陈、林、张、王、黄、李、吴、蔡、刘、郭,被称为台湾的“十大姓”。这些姓氏均在数万户以上,有的多达十万户。
台湾高山族同胞的姓氏的来源有两种情况:一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政府所赐,计有卫、金、钱、廖、王、潘、黎等七姓。二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归还中国时高山族同胞所改,计有安、武、岳、郑、洋、田、杜、汤、白、江、米、月、力等79姓。由于民族日益交融、同化,现大部分高山族的姓氏已与汉族没有什么区别了。
我国的姓氏都有自己的发祥地。如陈姓的发祥地是河南颍川、汝南;江苏的广陵、下邳;山东的东海等地。张姓的发源地有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县、开封、高平等10余处。台湾各大姓的“根”,均源于大陆。在台湾,凡遇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不少人家就在门口悬挂出标有姓氏堂号的灯笼,如“西河林”、“颍川陈”、“天水赵”、“太原王”、“汝南周”、“京兆杜”等等,以示不忘水源木本。由于地缘位置的关系,台湾同胞的祖籍大多出自福建、广东两省,不少姓氏都是从闽粤带过去的。例如,据台湾学者吴昆仑、林猷穆合著的《台湾姓氏源流》考证,陈姓入台极早。自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开始,不少陈姓人士就跟随郑成功开发台湾。他们或从军、或开荒、或经商,溯其祖籍大多为福建漳州、泉州人,少数是广东人。又如徐姓,清初有泉州人徐公演入垦今台北县汐止镇。康熙、雍正年间,又有广东人徐德连、徐立鹏等分别入垦淡水港、新竹红毛港等地。据福建《安溪参内黄氏族谱》记载,安溪参内黄姓系唐初献桑园地建泉州开元寺的黄守恭之后代。其第35世孙黄宝于清道光年间到台北淡水山区定居,被认为是该地黄姓之始祖。在康熙到嘉庆的158年间,安溪参内黄姓就有三、四百万人迁居台湾。
台北宁夏路有一座全台“陈氏大宗祠”,大殿有一楹联曰:“三君翊汉光乔梓,二阮扶唐驾竹林”。台湾陈姓多认为自己是东汉桓帝时名士陈的后代。上联乃引汉代陈典故。陈及其子陈纪、陈湛,德名并著,是为“三君”。下联出自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的故事。陈元光,字廷炬,代为将。永隆初年,击降潮州盗,并在潮州、泉州间创置漳州。朝廷命元光为镇抚,以控岭表,台湾台南市成功路的全台“吴氏大宗祠”有一楹联道:“八闽孝子裔,三让帝王家”。此联引用吴姓典故,台湾吴姓尊周代吴国始祖太伯为祖宗,太伯曾多次让幼弟为王而避居江南,八闽即福建,元代分八路,明清分八府。上面两列出自台湾宗祠的祠堂联,巧用史实,推赞先贤,鲜明地显示了台湾和大陆的历史渊源。
台湾同胞比较重视同宗同乡的关系,保持着我国农村社会的传统习惯。同宗系血缘关系,同乡系地缘关系,两者在社会演进中有其特殊的意义。当最早的移民从大陆来到台湾形成村落时,往往是聚族而居,或同籍人集中居住一地。这种结合,对于加强初期移民的开拓力量,排除各种人为和自然的侵害,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不数典忘祖,用以联络同宗同乡感情,他们往往以其姓氏或籍贯命名所居的村庄,因而,台湾乡下的村名大多采取以姓冠村的方法。所冠之姓通常是一村的大姓,或与该村的创建有关。如台南的谢厝寮,姓谢的几乎占半数,三姓寮,系陈、黄、吴三姓移民所创建。又如刘厝、张厝、苏澳、钱厝坑、胡厝寮、江厝店、许厝港、何厝庄等。全都以姓冠村庄名。台湾同胞保存有相当浓厚的慎终追远的中华民族传统,不少姓氏设有本姓的宗亲会组织。所谓宗亲会,就是集合同姓人士,不分新疏,不分派别,建立宗祠,共祀其同姓之始祖,用以联络同宗感情。早期的宗亲会称为“食祖公会”,其宗旨是弘扬祖德,敦睦友谊,团结互补,以发扬宗族精神,其活动包括建祠,祭祖修谱,奖学以及举办各种慈善,公共福利事业等。宗亲会组织在台湾极为普遍,如台北市就有,李、王、龙、姜、宋、祖、何、郭、尹等数十个。
据说台湾现有的各级宗亲会200余个。除了宗亲会外,台湾同胞还采取联宗的方式。联宗是异姓人士通过追溯其同源始祖,合成宗亲关系。有二姓联宗,如柯蔡联宗,苏周联宗;也有数姓联宗,如刘唐杜三姓联宗,列山五姓联宗,六桂联宗等。无论是以姓冠村还是宗亲会联宗,都寄托着台湾同胞对大陆祖宗的无限敬重,这是尊祖敬宗,不忘中华民族血缘关系的一种由衷表现。古风传雅,民俗可亲,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本是同根,台湾同胞念念不忘列祖列宗,通过各种方式寻根思源,以寄托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情。台湾草屯的洪姓居民,每当亲属死亡落葬之前,必定要遵照祖传仪式,用白布包裹全身,然后入棺,这种独特的葬仪叫做“念祖”。原来,草屯洪姓
【婴儿取名——台湾同胞姓氏源流】相关文章:
★ 楚辞取名起名大全
上一篇:婴儿取名——破译姓名密码
下一篇:婴儿取名——女子起名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