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实录:
一、哪个保温?
在活动前期,我们发动孩子和家长,收集了很多种杯子。
活动的第一天从认识各种杯子开始,当孩子们围坐在杯子展示区前时,各种各样的杯子一下子引起了他们探究的欲望。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看看这个,摸摸那个,相互交流了起来。
“沙老师,这是紫砂杯,你听,有砂的声音。”朱夷凡一边用杯子磨着杯托一边让我听。
“你看,我的杯子里面有星星,还有小亮片,最漂亮了。”浩浩晃动着手里的杯子向同伴炫耀。
“我的杯子象一只奶牛,有四条腿。”
“你看我的这个变魔术杯。”陈芷欣说着打开她的旅行杯,原本扁扁的盒子里一下子弹出一个杯子来。
“你看,我的杯子能吸住勺子。”原来是个磁化杯。
“周康淳,我的这个是保温杯。”肖书恒举起自己的保温杯说。
“你是怎么知道的?”我问。
“我的杯子很厚,热气就跑不出来。”肖书恒说。
“不是的,我的这个才是保温杯。”周康淳拿起了自己的磁化杯说。
听了他们的争论我故意很迷惑的样子:“哎呀,两个都是重重的,厚厚的,到底哪个是保温杯呢?请小朋友帮我们出出主意吧。”
肖烨说:“它们都不是保温杯,因为它们没有插头。”
何屿浓说:“没有插头也有保温杯的。”
这个说:“大的是,因为大的热水就装得多,就不会冷掉。”那个说:“小的高,热水才放得多。”
我又说:“我们可不可以做个实验比一比呢?”
大概是“实验”两个字的启发,肖书恒大声说:“我有办法了,给两个杯子都倒上热水,过一段时间用手伸进去摸一摸,谁的温度高谁就是保温杯。
这个办法大家都说好,说干就干,我拿起两个杯子准备去装热水,肖书恒又说:”沙老师,要装一样多的水,这样才公平。”……
(评析:陶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所以,科学活动不是由老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孩子的过程,而应该是让幼儿充分观察、实验、操作,并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好奇心,从中感悟科学的过程。幼儿对于保温的争论,为之后的探索设立了一个很好的前提,老师的设疑和用实验比一比的提议起到了主导作用,既激发了幼儿主动解决问题的策略,又很好地维护了幼儿对探索活动的自主性,同时也解放了幼儿的头脑,让他们在活动中能够自由地思考。并为孩子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观念:有许多问题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可见帮助幼儿逐步建立一个科学的学习观尤为重要。)
二、玻璃?塑料?
在老师“开个杯子店”的提议下,幼儿提出将杯子整理一下,在整理的过程中,孩子们对一只透明的卡通杯该归入塑料类还是玻璃类发生了争论。于是,老师提出了问题“怎样知道它是塑料的还是玻璃的?”
肖烨说:“把它扔到地上,摔破的就是玻璃做的。”听了这话,杯子的主人浩浩马上竖起了眉毛,看来这个方法不是很好。
何屿浓说:“敲敲看,听声音。”
张纪航说:“比比看看,很透明的就是玻璃的,有点透明的就是塑料的。”
朱夷凡说:“用手摸一摸,冷冷的就是玻璃做的。”这个办法大家都说好,在接下来的触摸比较中,孩子们很容易地把卡通杯确认为塑料制品。
(评析:玻璃与塑料的区别方法可能有很多种,上述几种方法是孩子们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强调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指导要点中也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由此可以看出,科学教育活动所蕴涵的价值已不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这个活动里,教师“在做上教”,没有一味地通过语言文字的中介来传授,没有直接地告诉他们杯子是塑料的,或是把比较方法教给孩子,老师始终站在了孩子一边,相信他们的能力,从幼儿自身出发理解他们的思维,而老师努力把活动变成通过幼儿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幼儿“在做上学”,也没有通过死记硬背来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实际经验提出判断的方法。)
三、给杯子分类
在幼儿将杯子整理分类之后,陈芷欣说:“沙老师,我们可以给它们做个标记,让别人一看就明白。”这是一个好建议。我们随后就标记展开了讨论。有的说:“玻璃的标记就画一块碎了的玻璃。”有的说:“能不能用一颗糖表示搪瓷杯。”有的说:“那就用树来表示塑料吧。”这样的建议虽然有些可笑,但对于这些中班孩子来说,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想法。
讨论确定了标记以后,我提出了把各组桌上的杯子分成两类,并做上标记的建议,孩子们开始按组进行分类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纸笔,让他们自己讨论分类的方法,听一听他们的讨论,有的说:“我们把玻璃的和不是玻璃的分开。”有的说:“我来画标记。”有的说:“高的标记怎么画?”有的说:“画一棵高的树吧。”讨论完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分类情况吧。有的组按高矮分,有的组按大小分,有的组按玻璃和不是玻璃的分,但只有第五组没有分类成功,于是我们一起讨论原因。陈芷欣抢着说:“我说要按塑料的和不是塑料的分,可他们不同意。”朱夷凡说:“我想按大小分,可陈芷欣偏要按塑料的分。”钮添天说:“就是因为他们吵啊吵的,我们才没有成功。”
“那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其他成功的小组,他们是怎么做的,向他们学习。”我说。
(评析:对于中班孩子特别是一些能力强、有主见的孩子来说,在活动中良好地合作协商似乎还不能很好地做到,他们往往非常的主观,更喜欢让别人听他们的,这也是该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好在最后他们已经意识到各执己见给活动带来的不利,活动结束时老师的建议也是希望让幼儿通过相互交流,引导幼儿思考友好合作的意义,学习友好合作的方法,帮助他们逐步懂得考虑和听取别人的观点和意见,丰富和同伴协商、合作的经验。)
四、和杯子一起玩
和杯子一起玩能玩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到操场上,边玩边想。我和几个孩子一起用杯子排成平行线做跨跳练习,肖书恒看到了,马上在一边也排了起来,不过他在一层杯子上又叠了一层,这样难度提高了,孩子们想来试一试的兴趣去更高了。看到肖书恒的玩法,很多孩子都停下了自己的游戏参与进来,不时有孩子提议:“再叠高一层试试看。”一层、两层,一直到三层,开始有孩子在杯子障碍前犹豫,边上的朋友便喊起来:“用力跳呀!”“跑快一点就行,加油!”
很多孩子受到启发,玩杯子的花样越来越多:有的把杯子顶在了头上;有的面对面在地上滚杯子玩;也有的在做抛接游戏,还有的正在玩绕桩游戏……
(评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老师的任何一点创新,都可以成为点燃孩子创新火花的火种。孩子们能玩出这么多的花样出乎我的想象,再仔细一想,象顶、滚、抛接、跨跳等技能,都是平时幼儿用其他器材玩过的,孩子们很好地将以上的经验迁移到玩杯子活动中。不仅如此,他们能根据杯子的特性,创造性地改变游戏的玩法,由此获得满足感,他们通过相互的鼓励不断尝试,体验成功感。)
五、纸杯电话
在和杯子一起玩的活动中,钮添天跑过来将杯子扣到我的耳朵上说:“沙老师,你听,有嗡嗡的声音。”她的发现让我想起我们可以用纸杯做电话,于是,我提议我们来用杯子做电话,孩子们都说好。
纸杯电话的制作非常简单,用一根线将两个杯子连起来就行了。制作的难点是在杯底打洞和绳子的打结,但我想这个难题留给孩子们,让他们在相互合作中解决这些难题。我为孩子们提供了牙签、剪刀、大头针,在使用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用牙签打洞又方便又安全,打完洞接下来是穿绳子,钮添天一边舔着绳头一边说:“舔一舔好穿,我妈妈也是这样穿线的。”一边的朱夷凡疑惑地看着她,当看到钮添天真的穿过时,才开始了自己的尝试。当他最终穿过时,高兴地叫了起来。电话做好了,和朋友玩一玩,钮添天和朱夷凡同时把电话放在耳朵上,“喂,听见了吗?”旁边的陈芷欣大喊:“哎呀,要放在嘴巴上的。”他们又都把电话放在了嘴巴上“喂、喂,听见了吗?”经过多次的尝试,他们才发现电话要一个放在嘴上一个放在耳朵上,中间的线要拉直才能听得见。
(评析:孩子们在电话的制作中熟练着打洞、穿线、打结的技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技术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遥远,幼儿天生喜欢做,并且乐于尝试任何事情。事实上,他们的技术正蕴藏在他们“做”的过程中。在这个小制作中,老师的最终目的是指向幼儿的学与做的,老师暂时放弃“教”的权力,是为了让他们在亲手做一做、玩一玩的同时,能获得了一些具体的操作技巧,这也是一种对技术的直接体验。)
六、其他活动
1)美工活动:杯子穿花衣
6)节奏活动:杯子打击乐
2)结构游戏:杯子
7)健康:多喝开水身体好
3)调查活动:你喜欢用什么样的杯子
8)角色游戏:杯子店
4)绘画活动:我设计的杯子
9)手工:啤酒桶
5)艺术创想:用杯子拼图
10)数学:测量活动、杯子的分类
【中班主题活动:杯子】相关文章:
上一篇:小班主题教案:我们的朋友——水
下一篇:小班主题教案: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