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个话题,应该是大家普遍会遇到的。不少孩子2、3岁开始,会主动说,我想学吉他、钢琴、游泳,等等各种兴趣班。
父母听了总是会很开心啊,孩子主动想学,那肯定给报名啊。结果报好班了,才上了一两节课,孩子就说不想上了。
结果不少父母就会和孩子讲道理,明明之前是你想学的啊,怎么可以一报名就不上了呢?开始觉得孩子不讲道理。
有的父母甚至会觉得,孩子这样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是特别不好的行为,于是拼命让孩子坚持,结果弄的双方亲子关系很紧张。
谈这个问题之前,先来和你们查字典幼儿网查字典幼儿网分享一个我们的故事。
记得小D 2岁多的时候,我们第一次去南美的一个度假村,那里很多沙滩和泳池,小D那段时期玩水玩沙特别开心。
我也告诉她,等到以后她学了游泳,就能更好地玩水了,就像那些哥哥姐姐一样。
回家后她就一直心心念念和我说,要学游泳。这是她第一次主动提出要上兴趣班的。
和所有父母一样,孩子主动提出要学某样东西,我们肯定很开心的。记得先生当晚就查了纽约这边的游泳班,就差立马付钱了。
幸好我还算冷静,和先生说,并不着急,小D目前的大运动基础也不算扎实,而且2岁的这个年龄段已经无法上亲子游泳课(就是父母带下水)。
孩子单独上的游泳课,虽然年龄是允许的,但从我观察,小D的专注力并没有发展成熟到可以完全听从教练指令做动作,并且坚持30分钟。
而且这边的课程大都是2~5岁孩子混龄的,小D的性格又是慢热,第一次的体验如果不是很好,或者对比他人差距很大,以她的性格来说,很容易就彻底排斥游泳了,不妨等一下。
先生虽然是同意我对自己女儿的分析,但还是有点不死心,一个劲地问我,那孩子主动想学习,我们难道拒绝吗?
我说,不拒绝啊,我们给她一个期待,告诉她什么时候她可以去学,而这之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我后来是这样告诉小D的,哇,小D想学游泳呢,这个可是大孩子的技能呢。我们要等到小D更大一点才能去。
小D倔强地和我说,我已经是大孩子呢,我现在就要去。
我和她说,大孩子可以走路超过30分钟,可以开合跳10下,可以听从指令。我们接下来试试看,如果你都达到了,我们就去上游泳课。
为此,我还特地把这三条写了下来,贴在了她的小黑板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小D还是每天来问我,妈妈,我能上游泳课吗?
我每次都会指着黑板上的纸条提醒她要努力的目标。
慢慢地,小D的提问变成了自己的自问自答,妈妈, 我能上游泳班吗?不可以,因为我还不能连续走路30分钟以上,那就是从我们家走到儿童博物馆。
而且因为小D真的想上游泳课,她为这些做努力的积极性就很高。以前出门走路一会会就会累了,开始主动和我说要继续走一会。
我们平时在家除了练习开合跳,慢慢还进行了拓展,练习单脚站立,瑜伽的树式等等。
就这样,一直到小D 3岁半的时候,我们才开始了游泳课。小D第一次下水,果然是紧张的。所以说自己孩子自己清楚啊。
但好在我们之前锻炼了不少平衡能力和协调性,而且大运动基础也更加扎实了,在教练的鼓励下,不一会她自我调节好了。
一直到现在,她都很喜欢游泳课,即使教学内容慢慢有难度,她还是都可以坚持下来完成。
先生是目睹这一切的,过程中好几次和我说,这不是在吊胃口吗?为啥要这样啊。的确,也许你们不少人看到这里,也会问,既然迟早要给她报班,为啥不早点报呢?
我曾经在《就是这么神奇,这三感让孩子自发地想变好》提到过“力量感”的概念。
每个人如果可以做成一件事,都会自发地觉得自己很棒,这个过程中就是在积累力量感,反之就是在消耗力量感。
人的记忆里有一部分记忆叫隐性记忆,这些积累或者消耗的经历,也许你以为都忘记了。
但是每当遇到一些重大事件,隐性记忆就会干预我们的判断,这也就是我们内心的声音。
正是因为这样,我很看重小D的每一次“初体验”,我希望她是赋能的,而不是被消耗的,
因为她人生最初的那些体验,都是在帮助她建立隐型记忆,这会影响她今后人生的很多很多方面。
那如何确定孩子新经历的体验是赋能还是消耗呢?我参考的是前苏联儿童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他提出,需要确定孩子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个是现有水平(也就是舒适区),第二个是在指导下可以达到的水平,这两个水平的差异叫做“最近发展区”,也可以叫做学习区。
如果在指导下也无法完成,那这就不是适合孩子目前阶段学习的区域,因此也叫做恐慌区。
显然,孩子每一次的新技能学习都是在突破自己的舒适区,但不少父母却没有意识到,并不是走出舒适区就好了,在舒适区之外有两个圈层,学习区和恐慌区。
如果从舒适区直接跳到了恐慌区,那么孩子就会表现出,紧张、焦虑、不想学习等表现。
很多父母无法理解,为什么明明是孩子自己提出想学某样乐器某个兴趣班,但真的尝试了,就一下子表现出厌学了。
其实就是说明了,孩子一下子被放到了“恐慌区”,也就是说需要学习的能力比她现有水平差太多了,孩子即使跳一跳也无法够到。于是,出于本能,他开始“恐慌”了,向父母求助。
而大部分父母的表现,讲道理、教育、比孩子还焦虑等,又进一步加强了孩子的恐慌心理。这也是为什么,越教育越劝,孩子越不想学。
看到这里,我相信较真的父母们会提出两个疑问,就一并写一下。
首先,肯定有人会问,这个理论不就是说,不急着推孩子,凡事慢一点就好了?
粗看的确好像是这样,就是刻意“慢”一点。但说实话,这个“慢”多久是有讲究的。
我们自己也有体会的,舒适区呆太久了,有时就会没有动力跳出来了。因此你们可以看到,我当时“吊胃口”的时候,并不只是被动等待小D长大。
我做了一步就是,拆解学习游泳的基础能力(体能、平衡力和专注力),然后我再评估小D现有的能力。我觉得这些是她目前状态下需要学习提高的地方。
因此那时,我把圈层划分为,拆解的基础能力是她目前的学习区,而游泳变成了她的恐慌区。
接下来自然有人会问,你当时也没试过,说不定小D当年也可以呢?或者有人说,你这样一直小心翼翼,以后孩子大了会不会经不起挫折呢?
第一个问题呢,的确没有“如果”,我也无法肯定说她当时就不行。但至少从大概率来说,3岁前的孩子更加关键的是大运动的发展(之前写过《你真的给孩子选对运动项目了吗 | 0~12岁指南》)。
因此我并不需要去赶“越早学越好”这个目标,我只是需要解决如何保护小D想学游泳的热情,这是我的策略。
至于是否是过度保护?这就完全是每个人的育儿理念了。
的确,就事论事而言,有些孩子推一把逼一把,他自己就学到了,但也有的孩子就此就放弃了,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没有真正发生之前都是不确定性。
但从我角度来说,我希望小D今后敢于去闯世界的底气,是来自于生命最初那些“我做到,我可以的”正向隐型记忆,是那些“我被爱,被鼓励,被支持”的温暖人生底色。
经得起挫折,可以是因为害怕,因为知道生命只能靠自己;也可以是因为被爱,因为知道生命总有人挺她。
我选择后者。
昨天和大家汇报了我们来魁北克的经历,说实话当时我已经蛮烦躁了,所以特别害怕小D会发飙,因为知道她失控了,我肯定也失控的,好在最终我们开开心心顺利到达目的地。
微博上有人问,为啥带那么多行李,因为接下来会直接从加拿大回中国。也有人说,大J肯定是亲妈,拍照是真的在拍行李,不是在拍小D(捂脸~)
【用好这一招,孩子就不会轻易放弃兴趣班】相关文章:
★ 开考10分钟,男生弃考崩溃大哭:轻言放弃者,人生处处是崩溃
★ 家长还在一口一口追着孩子喂饭?有一半的家长是因为错过了这件事
★ 剖腹产能把这个“隐私”手术做了吗?或许方便了,但存在一些弊端
★ 孩子胆小内向?家长不用着急,做好这三点,孩子自然会变的更自信
★ 宝宝一种奶粉喝到大?医生:过了这个年龄还不换,孩子发育会变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