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观察切口、勤翻身、取半卧位休息、尽量自己排尿。手术当天要注意观察切口有无渗血,如有渗血及时通知医生。一旦发现切口红肿、灼热、剧痛及有渗出物,及时告之医生。为了促进麻痹的肠肌蠕动功能及早恢复,使肠内气体尽快排出,要多做翻身动作,以减轻腹胀。由于产妇起来活动的时间较自然分娩者晚,不利于恶露排出,休息...点击查看详情
如果分娩后恶露不下,或所下甚少,致使浊瘀败血停蓄,可引起腹痛、发热等症,称为恶露不下。其防治方法:若分娩时产妇感受寒邪、过食生冷引起恶露被寒所凝滞,产生下腹疼痛,按之更甚,痛处可触及肿块,恶露极少,可采用按摩法:产妇取半坐卧式,用手心从心下擀至脐,在脐部轻轻揉按数遍,再从脐向下按摩至耻骨联合上缘,再...点击查看详情
产后新妈妈的贫血改善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输血。产后新妈妈如果出血过多,医生可根据情况让新妈妈输入新鲜的血液,以补充体内血液的流失。药物补充。为了促进铁的吸收,可适当服用铁剂。但注意在服用铁剂的1小时内,新妈妈不可饮茶、咖啡,以免妨碍铁的吸收。饮食补充。在日常生活中,新妈妈应多休息,不宜太操劳,当感觉...点击查看详情
新妈妈子宫要恢复,会有恶露等分泌物排出,要注意观察恶露的颜色、流量及气味,产后1~3天一般量多、颜色较红,以后颜色逐渐变淡,流量也开始减少,通常20天左右会完全消失,但剖宫产时间相对长些。若发现恶露有大血块、恶臭或鲜血流出等异常现象,应及时就医。还要记得在6~8周后去医院做产后检查,以了解身体恢复是...点击查看详情
在最外侧,由上直降至腹部中央,由上而下的肌肉称为腹直肌。腹直肌包括了2个半面,由一层薄薄的称为白线的纤维组织结合在一起。在腹部两侧的肌肉,由不同方向斜斜地穿过腹部,更底下的一层,则是由一侧穿到另一侧,直直地穿过腹部,这几层肌肉,有的并不在腹部中心交叉而过。在腹部的中央下方,只有一层肌肉,所以这个部位...点击查看详情
如果发生了尿潴留,加之产后机体抵抗力差,女性尿道又短,细菌容易乘虚而入,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故要及时进行处理,其措施有以下几点:在下腹部(相当于膀胱部位)放置热水袋以刺激膀胱收缩。使用产后康复治疗仪可收到良好效果。针刺疗法也有一定效果。穴位可采用关元、气海、三阴交、阴陵泉,使针感向尿道方向传导。药物治...点击查看详情
有些妈妈由于阴道的力量不足,子宫、膀胱或直肠掉人不正常的位置,从而影响了泌尿系统的恢复,需要借助手术来修复脱出。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排尿不适状况,并不能通过骨盆运动来获得改善。这就需要产后妈妈接受正确的诊断与治疗。妊娠时,增大的子宫压迫盆腔内脏器会导致肾盂、输尿管积水。临产时胎儿先露部位。对膀胱形成...点击查看详情
事实上,产后立即剧烈运动减肥很可能导致身体子宫康复放慢并引起出血。严重的还会引起生产时手术断面或外阴切口再次遭受损伤。一般来说,顺产4~6周后的妈妈才可以开始做产后瘦身操,剖宫产则需要6~8周或更长的恢复期。剖宫产妈妈产后立即运动情况会更加危险。生下宝宝没两天,爱好运动的新妈妈就迫不及待地回到健身房...点击查看详情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患心脏病的产妇认为,只有孕期和分娩时才有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往往忽略了产后预防心力衰竭的问题。其实,这种认识完全是错误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妇女在产后6~8天内,尤其是产后1~3天里,仍存在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此,患心脏病的产妇产后更应该注重保健问题,预防心脏病复发。重视产妇的...点击查看详情
排尿后仍应定时检查耻骨上方膀胱是否胀满。应鼓励产妇定时排尿,不可凭尿意,靠感觉来决定是否排尿。因产后腹壁与膀胱松弛,产妇对膀胱容积的变化不敏感,如仅凭感觉可能会造成膀胱过度膨胀,进一步加剧排尿困难。如不能排出尿液,可在下腹部用热水袋敷或用温水洗外阴和尿道周围,也可用滴水声诱导排尿。中医针灸治疗产后尿...点击查看详情